大模型,糟糕的行业结构


护城河在哪里:
AI 时代会有自己的苹果和谷歌吗?


和那些不是工程师的人聊聊吧,(他们)满脑子只有 ChatGPT。许多人甚至不知道 LLM 厂商这个概念,只知道“ChatGPT”。那集恶搞这些东西的《南方公园》剧集?他们称之为 ChatGPT。每年学生用来帮忙完成作业的工具?ChatGPT…… 护城河在于一个非常非常庞大的用户群体已经形成的更广泛的意识。像这篇文章这样的分析将一些技术性因素,比如切换到另一个 LLM 的成本很低,作为切换会发生的前提,而没有考虑到改变社会力量有多么困难。 这并不意味着 ChatGPT 会永远是人们使用的工具。也许它会在一年内失败得很惨。但目前来说,这是 OpenAI 的地盘,他们可以丢掉它,而不是别人轻易夺走。

普通大众并不在意“LLM”和“ChatGPT”之间的区别,就像他们并不关心“网页浏览器”和“Chrome”之间的区别一样。大多数人会乐于使用你放到他们面前的任何东西,如果产品不好用,他们通常只是抱怨几句,然后无奈地耸耸肩,而不是去花时间研究如何切换到更好的替代品。对于普通用户来说,有鉴别力的消费者只是个可以忽略的小数点误差。 也就是说,平台持有者会决定谁赢谁输。如果 ChatGPT 能被微软、谷歌和苹果采用,它就会赢。

品牌确实是一种护城河,但它并不深。讽刺的是,品牌效应在最具社会属性的消费品上效果最好(也最能盈利)——比如设计师品牌的衣服,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例子——因为这些品牌有社交层面的价值。…… 而对于LLM,它们的质量实际上并没有显著差异。 不管人们是否称LLM为“ChatGPT”,最终他们是为了得到一个结果。如果有一个不同的LLM能提供相同的结果,并且有足够的动机,人们就会去使用它。没人会关心别人用的是哪种“ChatGPT品牌”,也没人会因此炫耀。

Google在用户方面的护城河是质量、习惯和整合,但Google搜索是免费的,与其他“FANG”(Facebook(现已更名为 Meta)、Amazon、Netflix、Google )公司相比,我认为Google实际上相当脆弱。 Apple的护城河在于人们对其硬件的投资、它的界面、以及品牌,这些不仅在社会层面上有重要意义,而且也暗示了真实的质量差异。Apple的整体护城河远比Google大。 LLM的一个具体非护城河之处在于它们的答案是泛化的——LLM没有“个性”,因为它们是所有公开可用的语言的训练平均值。如果某个大模型有特定限制,它就不会那么有用。
国产大模型:内容生态或将成为的终极靠山